杭东霞:每个人的一生,都需要几座灯塔丨郡主的客厅 第十期

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杭东霞的爽朗洒脱。许多外人看来,需要经过反复思量的抉择,在她那里,好像楚河汉界,泾渭分明。人生中每一步落子,都干净利落,这在女性中是极为少有。恰逢郡主的客厅回归,我也在暗暗思量邀请谁来分享。这时,我便想到了她。

算起来我跟杭东霞认识已久,之前每次我组织活动,她都积极参加,但她是个“大忙人”,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,所以总是迟到。有一次她听说我去上海,特别热情的张罗了一桌午饭,说要介绍几个朋友给我认识,等到12点,大家都已经到齐,她却迟迟未到,等到我们都吃完了,大概将近两点钟,她才从一个会上急忙赶来。先是给大家说了声抱歉,然后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,全然不顾形象。

这样的杭东霞,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可爱。老实说,我也有工作狂的一面,但是跟她比起来我还是自叹不如啊。

邀请杭东霞做客郡主的客厅时,她开始很谦虚地婉拒了,说她的故事很平凡没啥可写的。我说,你可以借机宣传一下你的新书《法务之道》呀。她立刻来了精神,并爽快地答应了。她告诉我,其实这本书是否大卖,跟她没啥关系,卖得多她也拿不到提成。但为了回报当时为这本书在幕后默默付出很多的编辑,所以杭东霞宣传起这本书来不留余力。听了这话,我倒是真的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一下这个朴实、善良的女法总的故事了。

1978,高考恢复第二年,物质生活逐渐充裕,街头的年轻人穿起了当时最时兴的喇叭裤。这是一个从“旧躯体”里挤将出来,奔向新生活的复杂年代,也是属于杭东霞的年代。

 

杭东霞出生于江苏无锡宜兴。

 

那年,经中央批准,宜兴县成为对外开放县,这使得宜兴紫砂壶从小县城走向了世界,同时,也逐渐让世界进入杭东霞的视野。

 

更好的风景,总是要翻过一座山后才能看到。

 

1996年,杭东霞从宜兴来到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念书。

 

其实在那个年代,法律已经是很热门的专业。成为一名法律人,不但有可能赚到上不封顶的金钱,还意味着能够获得不错的社会地位,所以竞争压力特别大。

 

再加上当时大部分人对职业规划的概念还很陌生,遇到事情都是自己关起门来瞎捉摸。也是机缘巧合下,她才进入了法学的大门。

 

这件事,得从一封信说起。

 

高中时的杭东霞有一位特别喜欢且敬佩的学姐,学姐考上华东政法大学后给她写了一封信。信里面穷极大学生活的精彩,华东政法大学的美好,这让青春期的杭东霞,对这所象征着美好的大学充满了向往。

 

这封信,也成了引领她跨入法学大门的钥匙。

人生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,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,迷雾重重的道路上,每个人都需要几座灯塔。

杭东霞从华政毕业后先在中国平安做了四年法务,接着去到江苏两家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做了五年专职律师。而从律师再切换回法务赛道这件事,里面也有一个关于灯塔的故事。

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在无锡市国资委的官方网站上,她看到招募国有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信息。其中一个新组建的产业集团吸引了她的注意,这个集团等于把无锡十几个产业整合组建成了一个地方的控股平台。

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几次犹豫之一。因为当时的杭东霞还是一名专职律师,当律师的如果做得好,那你的收入可能是没有上限的。而且律师对杭东霞而言,也是份喜欢的工作。

所以她就在纠结,自己到底要不要切换赛道,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也没有理清头绪。

后来,她想到一位老先生,觉得应该去求助他,听听他的建议。

之前杭东霞报名参加了律协里的知识产权协会,因此跟老先生结缘。

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种独特的气质,无私、高尚、乐于提携后辈,一身正气。

杭东霞对这位老先生格外敬佩,所以在律所到国企的选择中,她没有咨询任何其他人,只参考了这位老先生的意见。

了解了杭东霞的困惑,老先生对她说:“你现在还年轻,应该多去经历,多去历练,安居一隅可能会带来稳定,但不利于你提高。进入国企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,但律师,你随时都可以出来做。”

很多时候,人都是带着答案去咨询别人,所谓咨询,无非是想借着别人的口,听到自己心里的话。

跟老先生聊完,更坚定了她进入国企,回到法务道路的信心。

这件事之后,也拉开了杭东霞5年国企法务的职业旅途。并在就职的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,做到了集团法律证券事务部负责人、投资委员会委员的职务。

我其实挺好奇,这么重要的人生决策,她似乎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别人,现在她是否有点后悔。或者说,以她现在的视角来看,当年做的这个决策,是否仍然觉得是正确的。

她说:“我觉得特别正确,从没有感到过后悔。我们那个时候是不懂职业规划的,每当遇到事情,就是自己瞎琢磨,但是当局者迷,很少有自己能够想清楚的。这个时候,你就需要一个人能够跳出你的经历,不受情绪干扰,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,用他的视野和格局来给你一些建议。”

每个人的一生,都需要几座灯塔,在你迷航的时候,帮助你拨乱反正。

所以杭东霞特别感激这位老先生。

聊到这里,我似乎抓住了点什么,忙问她: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写《法务之道》这本书的原因吧,你体会过被人帮助的幸运,所以你也想用自己的能量,去帮助别人。”

当然!她点点头。但在写《法务之道》之前,还得聊聊她在尚德的那些事。

2014年初,挥别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之后,杭东霞像是打通了做企业法务的任督二脉,在法务之路上,愈发走的风生水起。她曾任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(顺风国际清洁能源有限公司)法务总监将近两年的时间。

 

聊到这里,她再次表达了对五年国企工作经历的感谢,她说:“国企还是挺锻炼人的,对年轻人也比较宽容,那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这些为我后来的职业发展夯实了基础,真的是这样的,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。”

 

关于成长,杭东霞分享了一个小的片段。

 

当时的杭东霞在国企中还是个新人,没有过类似写政府报告这样的公文写作基础,但当时有一个案件,正好需要她写一份公文材料。

 

她写完后就拿给老板去看。原本信心满满,觉得自己写得不错。

 

然而,站在老板身边,看着老板大段大段的删改自己的稿子,她的汗止不住的往外冒,那种羞愧感是比受到严厉的批评还要强烈的。

 

这件事之后,她仔细对比了老板修改前后的稿子,反复琢磨两者的不同,觉得老板的修改非常有水平,逻辑清楚,行文简洁,值得好好学习。这也为她后来彻底吃透公文写作打下基础。

 

诸如此类的成长细节还有很多,它们星星点点的散布在日常工作当中,又汇聚起来,集中为杭东霞提供营养。

 

这才有了进入尚德之后,那个举重若轻的女法总杭东霞。

 

在尚德,杭东霞参与了尚德破产重整,负责尚德本部和所有顺风系子公司的法律团队管理和法律事务,为自己的法务生涯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 

虽然在尚德成绩颇多,但最让她有成就感的,还是那些由杭东霞主导完成的海外交易。聊到这里时,虽然张口闭口的条款术语,但从她愉悦的声音状态,我能感受到她在梳理这些过往经历的时候的成就感。

“对了,我们还在美国处理过一起集体诉讼的案子。”想到这里杭东霞显得有些兴奋,我也立刻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 

她说中国光伏企业的购买方多是境外客户,以美国和欧洲为主。因为加州的阳光特别好,所以尚德的好多组件都卖到了加州。

 

当时出售太阳能组件时,尚德采取了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创新售卖方式:就是尚德将组件集中出售给加州当地的头部经销商,由经销商与加州银行达成合作,为购买太阳能光伏电板等组件的美国居民提供贷款。

 

因为客户没有经济决策上的顾虑,所以当时加州很多人都安装了光伏的屋顶,覆盖面极广。大概有五万多户家庭已经安装了尚德的产品,就是把采光板安装在屋顶利用太阳能发电。

 

随着时间推移,有一些安装了光伏屋顶的房子出现了问题,虽然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出在安装环节上,并不是生产商尚德的责任,但因为美国的集体诉讼特别发达,尚德还是因此惹上了官司。

 

这官司复杂吗?我问道。

 

她说从法律关系来讲还是挺复杂的,因为当她们接到这个案子的时候,美国一些诉讼律师已经收集了大概8000多家用户的集体诉讼,而且根据美国的法律随时可以有人加入诉讼,并且即便此案宣判了仍然可以有其他用户按照这个标准索取赔偿,所以赔偿金额简直是个天文数字。但因为当时中间商和建筑商都已经破产,唯一有支付能力的,就只剩下我们生产商了。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把产品卖给业主,但律师一定是找有支付能力的人的,所以我们也被列为被告。

 

没办法,出了事我们就得去美国应诉。

 

因为案件涉及多方利益,所以有很多律师参与,有一次我粗略数了一下,光坐在会议室里的律师就有大概四五十人。

 

“你说这个会议室要产生多少GDP呀?他们可都是行走的美元。”杭东霞打趣道。

 

美国的诉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跨度很长,光这个调解就花掉了一年多的时间,杭东霞和她的团队只能不断地往返中国与美国之间。

 

从中国飞到旧金山需要大约11个小时,每次都坐经济舱往返,而且更要命的是早上一到机场,当地的律师就把他们直接送到会议室,然后一直在会议室开会到晚上8,9点钟才能离开。当时差不多一两个月就要去一趟美国处理这个案子,这对体能的要求极高。

 

开始的时候双方诉求差异特别大,有时候感觉自己累得都要坐着睡着了,但还是要坚持做笔记,因为对方会有很多小的诉求,如果你不记录下来,等第二次调解的时候肯定就忘了。

 

不但要唇枪舌战,还要亲自去工地、仓库等地方查看封存的有问题的产品。

 

我说,为什么律师还要亲自去查验呀?

 

“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当然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了,一个环节都不能少,不要指望当地的律师能解决问题。”她不以为然地说道。

 

那当时有问题封存的产品大概多少件呢?

 

“大概三四千件吧。就在那里一片一片地查看。当时正值旧金山的夏天,但是在仓库待了一天把我冻得要感冒了,当时脑子里就想起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话:世界上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。一点都不假。”

 

杭东霞说,我们愿意调解的主要原因是不想破坏自己在美国的市场品牌,而且我们是负责任的企业。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,最终以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价格达成和解!听到这里我已经是目瞪口呆了。

 

你们还真是打赢了一场“硬仗”,这样的案例还有吗,相信这样的实战经验对大家也会有所启发。

有啊,我再给你讲一个香港仲裁的案子吧。

 

“其实香港仲裁这个案子我们是请了香港律师的,但是开庭前不到一星期的时间,律师竟然把我们当事人给炒鱿鱼了。当时的情况是马上就要开庭了,但我们没有人去,特别抓瞎。我们也特别不理解,原因是什么,后来律师说因为我们的账单晚付了一个星期。”

 

“太突然了,没有好的解决办法,重新找个代理律师也来不及。我们就自己组了一个三人开庭小组,就去开庭了。”

 

“我们当时提前了大概两三天去的香港,现去学习香港仲裁的规则,迅速搞清楚那些程序上的要求,包括预定会场、雇翻译和速记员、打印装订这样琐碎的工作都是自己做的,因为也没人帮我们。这个过程学到好多东西,算是把香港仲裁的程序和规则搞清楚了。我们还把所有材料都好好过了一遍,然后按照发言顺序,相互配合演练了几遍,哪个阶段该谁发言,该说什么话,我们都提前演练到了熟练的地步,好在辛苦也没有白费,最后我们还是赢了,算是幸不辱命吧。”

 

不到一星期的时间,你们能亲自上阵并打赢仲裁,简直是太厉害了!我由衷地夸赞道。

 

“这没什么呀,这个案子后来我们还跑到首尔去执行呢,也是从来没去过,不懂韩国的法律,还执行回来了。”

 

哇,这真是一个敢打硬仗、能打胜仗的法总啊!

在民企当法总你觉得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?我问她。

 

她说,最关键的就是要管住自己,对自己要有要求。

 

相比于民企,国企是个非常成熟的运转体系,对人的考核、监督、管理都是非常成熟有效的。但在民企,虽然头部民企相应的体系搭建也基本成熟,但跟国企还存在一定差距,所以更需要有足够的自驱力,自我管理能力。

 

在民企大家都很忙的,只有自我督促才能更快成长。

 

接着,她分享了一次挺有意思的“跨界”经历:当时华瑞银行发起了一场全员营销活动,号召大家每个人都去拉存款。结果,她一不小心就成了她们银行拉存款的第一名,比第二名的业绩高出10倍还多。

 

说实话我挺惊讶的,从董秘到“销冠”,这跨度不是一般的大。

 

她说,当时这个事情是号召公司全员参与的,但并没有强制,参与或不参与都不影响公司对你的考核,也不影响你的奖金。杭东霞说,但我也是公司的一员啊,应该主动为公司出一份力。这也是为什么说在民企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自驱力,有时你就是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,不断挑战自己,你才能得到提升。

 

那你是怎么做到“销冠“的呢?我好奇地问道,因为拉存款可不是容易的事。

 

“当时这场活动的载体是我们研发的一个线上存款小程序,我当时设计了两条线,第一条是在朋友圈和一些群里,发送一个录好的操作演示视频,然后告诉大家存款保险是什么概念,这款产品的利率是多少,怎么存。第二条线是我跑了集团内的一些公司,找到他们的HR,请他们帮我给相关的关联公司发邮件,然后逐个去拜访我们股东方和关联公司的老大,吸收了一些他们的存款。双管齐下,一不小心我就当了销冠了。。。。。。”

 

“这件事给我的收获还挺大的,让我体会了做业务的艰辛,更了解了我们银行的业务和生存环境,以及在做业务的时候可能发生的法律及合规方面的问题等等,总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。”

 

我接着问,在去华瑞银行之前你不是在均瑶集团当法务部总经理么,关于均瑶你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,说来听听。

她说当然有呀,在均瑶还是很快乐的,于是如数家珍一般跟我分享起她做业务的经历。

 

在她刚去均瑶时,正好赶上收购一家证券公司,那可是一桩业界公认的复杂收购案。

 

有多复杂?“就是把上市公司重组管理办法当中所有的收购方式,除了竞争性邀约都用了一遍。比方你要买一个上市公司,有一个专门的规定叫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,然后这个管理办法上面会列举出来比方10种收购方式,当时我们为了买这家公司,竟然用了9种!”

 

感觉自己说的不够准确,她又补充说:“其实用了9.5种,因为最后一种办法用了一半就已经结束了。

 

总的来讲,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惊心动魄的案子,等我老了可以拿来给小朋友吹牛。”

谈及去均瑶的契机,颇能体现杭东霞的性格。

 

一天,她接到猎头的电话,说上海有一家头部民企你想不想试试。

 

她想,试试又不花钱,试试就试试。结果,在一面的时候双方就面上了。

 

本身杭东霞就是说干就干,不拖泥带水的性格,再加上当时孩子也去学校住宿,先生也很支持她的决定。没了后顾之忧,杭东霞直奔上海。

 

我笑着说,到了均瑶,你就成了沪漂了。

 

杭东霞哈哈大笑说“是呀,从此我就开启了自己的沪飘生涯。《法务之道》这本书,也是在沪漂的日子里完成的。”

 

聊到《法务之道》的诞生,她说这里要特别感谢同住的同事贺律师。当时每晚下班,她都会把时间用来写书,两个小时就能写4000字。贺律师则会主动承担起生活上的事,每天把饭做好,为她解决后顾之忧。一方面是杭东霞长久以来,工作在一线上的知识沉淀,一方面是贺律师的得力支持,使得《法务之道》这本书,得以在几个月就迅速完成。

 

杭东霞说,“我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,被适当的人帮助,所以说人这一生真的需要几座灯塔,守护着你,为你指引道路。如今,我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一点经验,我也希望这点经验能帮助到其他人。这也是她写《法务之道》的初衷,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,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。”

 

每一个走在前面的人,对身后的大多数都应该抱有一份责任感。杭东霞的一生数次被灯塔指引、照亮。未来,她也想成为别人的灯塔。

所以关于利他、助人,是杭东霞一直会做的事。